作者:Lee Leng Kok
当年的新加坡广播局SBC唱片资料室淘汰了黑胶唱片之后,没多少年又开始淘汰激光唱片。因为进入数码广播,如果继续用激光唱片播音,那就不入流了。一台电脑加上播音软件,把歌曲设定好,一天二十四小时可以不间断播放歌曲。
所以说CD就是个短命鬼,到后来连广播用途都舍弃它,把歌曲输入硬碟再备份,那么这些CD顺理成章的就被当垃圾了。当年清空中文台所有广播员的黑胶唱片没几年,有广播员问我要不要CD,当时我拒绝了,现在想起来确实可惜了,因为那些都是最早期压制的首版CD。
如果一张专辑同时是有发行黑胶唱片和CD,我绝对不会要收集CD,因为黑胶唱片发出的声音听起来真的比CD舒服,人声有真实感,音乐的层次鲜明,空间感也十足。CD的优点是不必怎么保养,没有黑胶唱片的杂音;缺点是声音听了清晰,但是人声和音乐的界限模糊一些,略嫌嘈杂。
但是,如果是最早期一批制作的CD,声音效果比起后期的是最好的。因为当年只能把黑胶唱片的母带歌曲输入电脑硬碟系统,无法做任何后期处理,所以声音比较接近黑胶唱片,最佳例子就是蔡琴的[蔡琴老歌]首版CD。
如果是最早第一版的CD,用电脑复制出来的复制片,声音会变得尖锐刺耳,至于原因我也搞不懂为什么,我曾经就复制过,声音极其恐怖。后期的CD如果复制出来,声音几乎和原版的一样了。
越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就越不会珍惜,从CDR面世的那天开始,也就是启动正版CD走入历史倒数器的时候,其他数码录音产品的出现如thumb drive,更加速了CD被唾弃的步伐。
其实最佳的数码录音不是CD,而是wave file,它可以被设定到很高的解析度,制作CD的80-90年代wave file的规格是24bit 48khz,有者可达96khz,但是在制作CD的时候却被压缩成16bit 44.1khz,简单的解释就是原本一家六口住在五房组屋,被降级到三房,空间变得小了。
不过,这当中的区别往往没得对比,因为重播器材系统都不同,所以听黑胶唱片和CD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。然而,后期CD的音质变得极其恐怖的祸首其实是人为的因素。
之前说过,最早一批的CD在制作的时候只能依照黑胶唱片母带的录音直接切割成CD模板,无法做后期处理。而后来出版CD的声音之所以会变得面目可憎,那完全是唱片公司和录音师削足适履的做法。
为配合当年时下的小型CD播放机,录音师应唱片公司老板的要求,把原本好好的录音后期用软件进行声音压缩,把声量小的录音拉大,调高低音和高音,这种录音在正规的落地音响听起来就是所谓的面目可憎,音量开一点点声音就很大。假如是交响乐,就好比所有乐师排成一条线在演奏,声音没有大小前后之分了,更别说什么层次感和空间感。


CD:于樱樱名曲精选


CD:国语巨星金曲(4)名曲精选
这两张就是最早期压制没经过任何后期加工的第一代CD,用正规入门级落地音响来聆听声音跟黑胶唱片很接近,听起来特别舒服。同样的歌曲如果是后来再版的,尤其是封面印刷强调是24bit或者标榜什么器材什么新的录音法。对我而言基本就是垃圾声音。
不过被骗的人占了百分之99.99%,除非早年你也是从事过音源输入的工作,不然很多人还是相信CD封面的宣传字眼,其中以所谓的音响发烧友被骗得最大,花大钱买了十几个不同蔡琴老歌CD,钱花了之后才发现最好的其实还是什么都不加的“日本首版“…
感谢作者授权人类党网站发表!
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
阅读更多: